《2019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星河、王逢振选编,漓江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假如真的适合进行影视改编,并不在意详细的细节内容的多少长的可以截取,短的可以补充,削足适履未必就是良策。
我与王逢振先生一起为漓江出版社编选“年度中国科幻小说”,至今已20年。20年来,中国科幻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年选质量也逐年提高,每年我们在为年选撰写序言时,也会有意识地为前一年的科幻文学发展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2019年度科幻年选的编选已告完成并出版面世,一本崭新的科幻年选再次呈现在读者面前。回首此前的编选工作,由于这一年有大量的科幻作品涌现,所以无形中增加了我们遴选的强度与难度。经过认真审读、考量与比较,最终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
就大的背景来说,近几年是“大科幻”文艺发展相对较好的阶段。这里的“大科幻”概念,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蕴含了包括戏剧和影视(尤其是后者)在内的各种艺术门类,目前科幻因素在这些领域当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相辅相成的,在纯粹文学领域内的科幻文学分支,自然也是长足发展,态势良好。
具体到2019年度的科幻小说,具有显而易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对其他年度而言,2019年度的科幻作品明显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所谓“多元化”,是指对科幻文学认知上的多元倾向。对于“科幻是什么”这一问题,呈现出五彩纷呈的不同答案。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原本并不创作科幻作品的作者的加入,使得对科幻概念的认识变得更开放,理解也趋向多元。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这对于“大科幻”事业的发展自然是好事,但具体到科幻文学来说究竟是喜是忧,目前尚不明朗。
而所谓“多样性”,主要是指形式的多姿多彩,诸如科幻作品在题材上更为丰富并得到拓展,在叙事方式上有类型化作品同样也有探索性作品,在时间指向上有面向未来的前瞻作品同样也有回眸往昔的回溯作品,在阅读对象上兼顾了成人读者与少儿读者,在篇幅上短篇作品与中篇作品并行(同时自然还有大量长篇作品和作品集问世)无论如何,科幻文学的发展是十分可喜的。
事实上上述所说的多样性,应该不仅仅限于作品形式,同样反映在作品来源和作者方面。
就作品来源而言,2019年度的中短篇作品出处众多,让我们选取的范围也就更广泛。从已经选定的16篇作品来看,分别来自11个不同的地方,这这中间还包括各家刊物、作品集以及长篇作品(节选)。
这一现象首先是多样性在作品来源上的直观体现,但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社会各界对科幻文学的垂青、认同与喜爱,表现出每个方面尤其是纯文学领域对科幻文学的认可,而这对科幻文学在文本完善和文学品位提升上均有可取之处。
在上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陈述中,有关作者的身份没有被提及。由于近年来科幻文学的迅猛发展,如今投身科幻创作的青年作者人数众多,在各种赛事中纷纷涌现,这自然应该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以前也曾有人提出,年选中不应该总是一些老面孔,那样的话作品难免单调固化,所以今年我们格外重视和鼓励新作者,选取了一些新人的作品。毕竟,对于任何事业来说总要后继有人。
由于近两年来科幻影视开始受到一定的重视,所以很多作者热衷于出售作品版权,毕竟在影视方面获取的收益与纯粹的文字出版不可同日而语。而考虑到影视改编的剧本要求,有些作者开始特意追求相应的文本篇幅,而这在客观上导致中短篇作品的篇幅失控。
不过,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假如真的适合进行影视改编,并不在意详细的细节内容的多少长的可以截取,短的可以补充,削足适履未必就是良策。由于这类中篇科幻作品单篇所占篇幅过大,不太适合于年选,所以我们不得已忍痛割爱。而对于一些较有特色的长篇科幻作品,则采取节选的方式收入年选。
最后要说的是,与往年相似,除了上述入选作品之外,2019年度还有很多很优秀的科幻小说问世,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它们未能入选。我们只可以借此部分科幻佳作,向各位读者展示出一个2019年中国科幻文学的大致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