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开荒史_爱赢体育官网APP_爱赢_体育

首页 > 新闻中心 > 爱赢体育官网APP

南泥湾开荒史 2024-02-18 07:22:19爱赢体育官网APP

  随着调回边区的军队持续不断的增加,党中央决定实行屯垦,把部队众多的强壮劳动力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去。1940年底,朱德指示王震带领369旅到延安东南的南泥湾地区屯田垦荒。

  南泥湾离延安90里,是金盆区的一个乡,在广阔的森林地带里有100万余亩肥沃的河川耕地。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聚居的人烟稠密地区,由于清政府制造回汉民族互相残杀的悲剧,再加上军阀横行,土匪抢劫,后来变成了一片荒山野岭。这里还是延安的南大门,它东南的茶坊镇,与顽固派军队占领的洛川相连。359旅来到这里,既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又要积极加强边区南线的防务。

  部队刚到这里时,几十里没有人烟,仅有的村镇只有几户人家,几间破烂不堪的窑洞。山民和牧民几乎都患有大骨节病,因为那里的水中有一种致病的化学物质。举目四望,只见一座座荒凉的山坡,坡上长满了齐人高的蒿草,荆棘横生;深山尽是遮天蔽日的树林,野猪野鸭成群;沟底则是黑暗阴森的溪流,浸泡着腐烂的古木和野兽的尸骨。原始森林里的落叶有一尺多厚,人走进去,仿佛走在橡皮上面,忽上忽下,行动艰难。

  在这样荒凉的地方如何生存,怎么样发展生产?王震提出“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从旅长到每一个战士、勤务员、炊事员,无一例外地参加生产,开荒种地。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搭起简易的帐篷,露宿在山林野谷之中。没有粮食,就赶到100里甚至数百里以外去背粮、运盐。没有菜吃,就到河边山上去挖野菜,打野兽。没有衣穿,夏天光着膀子,冬天砍柴烧炭取暖。缺少开荒工具,就运盐到统治区去换农具,从倒坍的古庙中抬来破钟,从敌人扔下的弹片和破坏的铁轨中,打铁制造工具。

  部队初来时,天还冷,还下雪,夜间露宿,寒风刺骨,虎啸狼嚎,使人久久难以入睡。直到后来搭起临时帐篷,挖了土窑洞,情况才好一点。但战士们十分乐观,唱着自编的歌曲:“窑洞草房好军营,茅草床铺软腾腾,三尺厚雪绫罗被,茂密梢林好屯军。”

  徐肖冰:我们延安电影团的任务是及时记录在延安的一切重要活动,得知359旅向南泥湾进军后,吴印咸和我带着摄影机,带上几个人,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看到了战士们开荒的场面。我曾三到南泥湾,这是第一次。

  那时天气严寒,土壤冻结,为了明年有一个好的墒情,必须把土刨开。战士们放下枪,用握惯了枪的手抄起铁锨、铁锹,一下一下地把土地翻开来。风吃着,有时可以卷起漫天的沙土,战士们就在尘沙中挥汗如雨,有的干脆连上衣都脱了,打着赤膊,比在战场上更用力气。

  王震亲自指挥开荒。我们见到他时,胡子已经剃掉了。王震有一脸络腮胡子,毛主席管他叫“王胡子”。他铁青着脸,就像南泥湾的土地一样没表情。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也不敢多说话,只是把他像其他战士一样,拍入我们的镜头。他对我们摄影队是非常关心的,时不时让他的警卫和秘书给我们送点水,还怕我们吃不惯战士的大锅饭,给我们开点小灶。

  有时,我们摄影队的人受到战士们的精神感染,也挥动铁镐开荒。有一天,我得了感冒,发烧,躺倒了。这件事很快传到周副主席和邓大姐的耳朵里,邓大姐执笔给我写了一封慰问信。信中说,知道我在南泥湾得了病,很挂念,希望注意休养,及时治疗,如需什么药就写信告诉他们,可以想办法帮我找。信末嘱我保重,保重,周副主席和邓大姐都署了名。我还记得这封信是廖盖隆同志转给我的。这样一件事已逝去了半个多世纪了,但我至死都不会忘却。

  与南泥湾屯垦的同时,警四团在鄜县的槐树庄屯田,两年开荒2.3万亩,驻扎在陇东的王维舟385旅,开进沟深林密的大、小凤川,烧荒造地。树林里经常有虎豹豺狼,他们就组织战士三人一组,把打猎和练习射击技术联系起来。有的战士把一只猎获的兔子同手榴弹栓在树上,豹子吃兔子时,手榴弹爆炸,就把豹子炸死了。有一回,他们还把猎获的一只特大豹子带回延安,送给了朱总司令。另外,金盆湾、豹子川、清泉镇等军屯区的生产也搞得热火朝天。

  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了大批劳动英雄。中央和边区政府及时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并向全区推广,很快兴起了大规模的劳动竞赛,还开展了学习吴满有运动。

  吴满有是当时边区最著名的劳动英雄之一。他原是横山县人,1928年逃难来到延安,因为饥饿不得不卖掉两个女儿。1935年刘志丹在陕北搞土改,吴满有分得60垧荒地,从此开始了新生活。他连年开荒,改良农作,把荒地变成了熟地,获得了好收成,成了富裕的农民。他带头交公粮,出负担。他自己是抗日军属,不但不要政府优待,而且还担任优抗主任,优待别的抗日军属。一个偶然的机会,《解放日报》的一名记者看出了他的事迹,作了连续报道。

  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的社论,号召边区农民学习吴满有。安塞县杨朝臣写信给吴满有,提出了在两人之间进行劳动竞赛的挑战,吴满有不仅复信表示接受挑战,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把两人之间的竞赛扩大到两人所在的村、乡和全边区的群众、部队中去。

  边区政府规定,每人都有向政府交三担公粮的任务,、朱德都是交公粮的积极倡导者,自己也不例外。吴满有听说要交公粮,就在受接见时主动表示,要代替耕种,帮他交公粮,使他有更多时间处理国家大事。延安的劳动英雄杨步浩,也表示愿意为朱德代耕一担。

  到了秋收时节,他们果然把粮食送来了,、朱德分别留他们吃饭,把自家菜园里收获的蔬菜回赠给他们。通过这一些劳动英雄了解边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吴满有、杨步浩经常到、朱德这里来,不管多忙,、朱德都会热情地接待他们,吴满有后来还成了毛岸英的“大学老师”。

  1946年,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对他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的还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送你去好吗?”

  毛岸英愉快地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按照父亲的安排,带上小米、菜种和行李,来到吴家枣园吴满有家,拜吴满有为师,很快学会了整地、点种、施肥、犁田等农活。同时,了解到了农民的风俗、心理、思想情况和社会问题,与吴满有等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四十年代初,解放区的天,一扫贫穷落后的苦日头。据统计,仅1941年,边区便安置移民、难民7855户,共2万多人。这些移民移民和难民大多能吃苦耐劳种庄稼。边区专门制定难民移民政策,划拨了土地,规定他们三年可以不交公粮,同时享受选民权、选举权。几乎就在当年,难民们都得到了安顿。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米和春,他带着仅有的半碗小米、半碗黑米来到了延安三十里铺边区农场。他和女儿共承包了边区农场土地45垧,开荒8垧,当年收租粮41担,除按合同交农场一半外,实收21担,成了边区有名的移民模范。

  李黑旦,717团某班班长,他首创了一人日开荒2.5亩的记录,被评为劳动英雄。

  李位,赵占魁,他们在717团170个多个劳动英雄参加的开荒大比赛中,一人日开荒分别达到了3.64亩和4.7亩,被边区评为特级劳动英雄。李位用过的一把5斤多重的镢头,最后磨得只剩下马掌大小。

  白银雪,718团某连连长,一次参加开荒比赛,连续劳动15个小时,挖了5.46亩,获得了全旅第一名。

  陈宗尧,左齐,718团团长和政委,都受到表扬。说:“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背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左齐同志是该团政委,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他拿不起锄头,但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山去给战士们吃,使得战士们感动得不可名状。”

  而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副旅长苏进,副政委王恩茂,都身先士卒,带领各级干部战斗在开荒第一线,担负和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不是指手划脚,而是动手动脚”。一位到边区的记者由衷地感叹道:“王旅长的双手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亲笔题词,表彰王震“有创造性”,他也被评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

  为了能迅速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王震亲自拜访延安的劳动英雄,请有经验的老农来部队指导战士们耕种。

  有位老农朱玉宝,人称朱老汉,已经71岁了,牙齿都掉了,身体还壮实,种庄稼在行,是个劳动英雄。他见部队指战员们开荒种地干劲大,只是方法不对头,常主动地向战士传授种地技术。

  王震闻知,前去劝他参加部队指导种地。王震诚恳地说:“在种庄稼上,你就是我们的长官。我委你当农业生产副官,给你写个执照带上,不关走到359旅的哪个单位,你拿出执照来,给他们一看,他们就好好招待你,请你指导种庄稼,请你批评。”

  朱老汉答应了,王震叫供给部队发给他一身军装,亲自给他写了张“执照”,由王震和苏进、王恩茂一起署名。

  朱老汉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又从延安三十里铺找来一位65岁的马老汉,介绍他参加部队,一起指导战士种庄稼。

  徐肖冰:我第二次再去南泥湾的时候,从上下屯到九龙泉这二十多里的山坡上,都是一个个、一排排崭新的窑洞,窑洞里面和窑洞口上都用自己烧的石灰刷得雪白。山沟里开出了一条宽阔的大路,路边修建了木工场,铁工厂,造纸厂,图书馆,医务所早晚的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简直成了延安地区的一个新兴市区。

  南泥湾漫山遍野都是绿的,战士们种上了谷子、玉米、土豆、芝麻、烟叶、南瓜、辣椒、西红柿,还有西瓜、甜瓜南泥湾的水也是清的,大片小片的梯田里全是水稻,稻田上面还有蜻蜓在飞。战士们三三两两地在田里忙碌着,精神面貌与上次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又见到了王震,他不再像上次那么板着脸,而是挂着微笑。他给我们介绍荒山的开发,水稻的种植,他指着脚下的土地和庄稼,好像是自己的孩子。

  我们当然要去的,我们要把359旅开荒、种地、丰收的全过程都拍下来,让历史永远记住他们。

  徐肖冰:秋风送爽的时节,我们又去了南泥湾。漫山遍野金黄的稻穗迎风招展,秋天的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照着战士们的笑脸。他们挥舞着镰刀,把腰深深地弯下去,大捆大捆的稻秸便躺在了田野上,等待着战士们的肩膀把它们扛到打谷场上。

  王震也在收割的队伍里,见我们扛着摄影机来了,他开怀地笑了,对我们说:“这回就看你们的摄影技术了,把我们的战士拍得漂亮一点,把我们的稻田拍得漂亮一点。”我拍着摄影机对他说:“放心吧,我们肯定通过摄影机让毛主席看到你们丰收的场面。”

  359旅上下同心,艰苦奋战,1941年当年就取得了丰收。全旅开荒种地11200亩,收细粮1200余担,蔬菜164万多斤,每百人养猪20头,经费自给78.5%,各部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王震趁热打铁,提出三年奋斗目标:1942年做到大部自给,1943年做到自给有余,争取向政府交公粮1万担,并为扩大再生产积累更多的资金。在经营方针上,他提出要搞多种经营,养猪养羊,开工厂,开作坊,发展纺织、缝纫、造纸、肥皂工业,开办各种商店和供销合作社,抽出部队大部骡马组成各种长短途运输队,保证部队生产生活供应,为地方贸易提供方便。

  到了1942年夏天,整个南泥湾已经呈现出了田间肥美、猪羊成群、窑洞满山、市场繁荣的动人景象。经过三年奋战,南泥湾大踏步前进,超额完成了王震提出的奋斗目标。1943年,开荒种地10万亩,全年收细粮12000余担,都是1941年的10倍,还达到了王震提出的“两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目标。到1944年,南泥湾播种面积已达26万亩,在延安要算“肥得流油”了。

  除了南泥湾,1942年中央直属机关生产达到自给经费65.6%,边区直属机关生产达到自给经费51%,边区到1942年共开荒180万亩,增产粮食47万担,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除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在各个根据地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仅在克服严重物质困难、减轻人民负担、改善军民生活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精神,史称“延安精神”。

  随着南泥湾的发展,慢慢的变多知名人士到这里小住。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都是这里的常客,朱德也邀请在延安休养的著名爱国将领、晋绥边区行署主任续范亭到这里游玩,他们在一起诗词唱和,留下了不少歌咏南泥湾的动人诗篇。著名诗人萧三、艾青、何其芳,作家吴伯箫,音乐家贺绿汀以及农学家陈凤桐也到这里访问,还有一些国际友人也在这里作客,他们用自己的笔,将南泥湾的业绩和精神传遍了全世界。

  在赞颂南泥湾的作品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的当首推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让我们再听一听那熟悉的旋律,感受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象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