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榆林市妇联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一起推出了“党的女儿”业绩展,充分体现榆林历史上支持党的领导,用实际行动投身革命事业的巨大女人,引领塞上女性坚决“永久跟党走”的信仰,在新征途建功立业,在新时代编写篇章,以优异的成果向我国百年华诞献礼。
这是1943年由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王大化、李波在延安时期创造的第一个秧歌剧《兄妹拓荒》,它体现了在解放区大出产运动中,哥哥在地里劳作,妹妹来送饭的欢喜的劳作局面,整个剧的歌词不到300字,这部秧歌剧在其时广为流传,深受大众欢迎。《兄妹拓荒》是以其时陕甘宁边区劳作榜样马丕恩、马杏儿父女的业绩为原型创造而成的。
马杏儿,女,1927年出世,陕西省米脂县马家沟人,代代贫农,10岁时给地主家当女仆,13岁时与同县贫农高占虎成婚。因日子不能保持,马杏儿随父亲马丕恩、母亲及三个弟弟于1941年末逃荒到延安,落户南三十里铺。1943年3、4月间,马杏儿婆家也从米脂到延安,投靠媳妇马杏儿。
落户延安后,因无地步,1942年春,马氏父女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农场缔结合同,用农场供给的犍牛1头、钁头3把及籽种、牛料和口粮等,合伙种田53垧(159亩)。马氏父女活跃出产劳作,天刚一明,就扛着䦆头上山,直至深夜看不见庄稼,才从高山上赶回,天天如此,从不误工。尤其是15岁的马杏儿,劳作热心与成果,毫不输于其父,被三十里铺的公民交口称赞。春耕时,她鸡叫即起,上灯始归,每日光着脚丫与父亲一起拓荒掘地,在整个劳作过程中一直喜笑歌唱。夏耘时,她与一些年青小伙子一起札工锄草,一步也不愿落后,总是走在锄草队伍的前面。秋收时,她又尽量帮父亲收背庄稼,背着六七十斤一捆的黄谷穗,笑眯眯地由山上一趟又一趟地背回家。在父女二人的辛勤劳作下,因播种得法,以及全家合作劳作等联系,1942年实收粗粮42石,完成“耕一余二”(一年劳作两年余粮),成为勤劳致富的好榜样。全家人的日子也有了明显改进,每人都有了冬棉夏单的新衣服,缝了四床新被子,积累了九石细粮。春节的馍馍糕、豆腐豆芽、粉条猪肉样样完全。马氏父女用自己的劳作改变了贫穷,完成了自给自足。
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李鼎铭特颁令嘉奖马丕恩为“边区劳作英雄”,马杏儿为“边区妇女劳作英雄”,原令大致为:“查马丕恩、马杏儿父女,早上晚眠,尽力出产,经一年之勤劳,一家六口由贫穷之难民,一跃而为自耕农,可谓尽力出产,改进日子之榜样,着嘉奖马丕恩为边区劳作英雄,马杏儿为边区妇女劳作英雄。并饬建设厅会同延安县政府予以物质奖赏,并通令全边区妇女学习马杏儿之榜样。”3月8日,在留念“三八”妇女节的隆重集会上,边区抗联会奖给马杏儿“出产战线日,在延安县南四十里铺举办的奖赏榜样移民边区劳作英雄马丕恩及妇女劳作英雄马杏儿大会上,边区主席林伯渠还亲笔题写“妇女荣耀”的奖状赠与马杏儿。
边区妇女中被称为劳作英雄的,马杏儿是第一个,因而,边区很快掀起了学马杏儿、写马杏儿、唱马杏儿、演马杏儿的热潮,在延安一带还呈现了以歌谣改编的马杏儿歌。鲁艺文工团的王大化等几位文艺工作者,听了马杏儿父女的业绩,很受感动,专程到边区农场学习采访。经重复酝酿、评论,将马杏儿的榜样业绩编成秧歌剧,为添加喜剧效果,把父女拓荒改编成《兄妹拓荒》。这个秧歌剧,很快唱红了边区和各解放区,唱红了新我国。
1944年阴历闰四月十四,马杏儿生下一个女孩,未料产后十日,女儿因患喉病而死。1947年,马杏儿英年早逝,但她的劳作英雄形象被永久定格在《兄妹拓荒》这部剧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