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6日 20:04进入复兴论坛来源:CNTV手机看视频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高考又要到了。应考的学生们在埋头苦读,准备最后的冲刺,而不少考生的家庭也是全家总动员,老少齐上阵,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只要听说对孩子考试有用的东西,花费再多也买它没商量。高考年年考,考的不单单是学生,还有家长。而随着高考一起热起来的,也不单单是天气,还有市场。
高考慢慢的接近了,考生忙,家长也很忙,忙着陪孩子挑灯熬夜,给孩子买菜做饭,很多家长还忙着四处搜寻各种营养保健品,给孩子进补。几乎在任何一家大型超市或药店,都能够正常的看到针对学生的各类补品,有的还专门标注了“高考专区”、“学生专用”等字样,有的产品还细分为文理科专用。尽管名称不一产地不同,但这些保健品宣传的功能大同小异,都号称能让学生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力,提高智商等等。
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如何呢?记者走访了几家药店。销售人员说,高考前来光顾的家长很多,需求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需求他们有不同的产品。他们和记者说,一般考生家长会给孩子买补钙品、健脑素、蛋白粉,以及氨基酸、牛初乳等等。另一家药店的考生保健品种类同样五花八门,销售也很火爆。
销售人员介绍,考前最好能给孩子配一套保健品,其中提高记忆力用深海鱼油,售价158元;脑缺氧用深海角鲨烯,售价260元;提高免疫力用螺旋藻,售价298元。
尽管价格不菲,但如果能在高考最后阶段给孩子提高免疫力甚至提高智商,这样的宣传对家长来说无疑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那么,这些保健品的功效到底如何呢?记者正常采访了一位学生,他说家里准备了一些蛋白粉、维生素,还有一些宣传健脑的、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至于服用之后的效果,他说:“没有特别直接的感觉,还是像平常这样子。”
记者还进行了一次小型调查。调查对象是参加北京大学营养学系选修课的73名学生,他们来自北京近十所高校。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在高考前服用过营养品或保健品的有35人,占全部学生的近一半。其中还有1人吸过高压氧。在这些人中,自认为服用之后有效果的只有1人,33人觉得效果不明显,吸高压氧的那位学生甚至还出现了不适反应。
对于口服保健品,北京大学营养学博士张召峰并不建议学生采用这种方法补充营养,他认为年轻人吸收能力非常强,平时的饮食基本上可以满足一般需要,没必要再通过其他方式去补充。
尽管如此,很多家长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觉得买总比不买好,求一个心理安慰,以免后悔。
除了吃保健品,有些地方这两年还流行起在高考前注射氨基酸。郭庆浪是湖北咸宁人,去年参加了高考,目前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他说,他的同学中至少有六七个注射过氨基酸,他也在医生的劝说下打过一支,医生劝他说如果想快速补充营养,打氨基酸效果最好。
从保健品到氨基酸,高考催生出来的各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说到高考进补的历史,有网友以“那些年,我们吃过的高考补品”为题总结了三十五年来高考营养品的变迁。
刚恢复高考时,很多商品还需要凭票供应,物资短缺,喝点糖水,也成了考生的特殊待遇,那时候有一种刚刚兴起的叫做麦乳精的饮品,成为很多城市孩子高考前的高级补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市场逐渐放开,老百姓的餐桌也丰富多了,考生营养品进入到鸡鸭鱼肉时代。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也就是喝点糖水,后来有了麦乳精,再到后来生活富裕了,鸡鸭鱼肉随便吃,再到如今,吃的喝的吸的打的,各种营养保健品一应俱全,近年来,高考保健品已经迅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据统计,目前专门针对学生的保健品已占整个保健品市场的10%。而这一个市场迅猛发展的动力,正是产品背后非常可观的利润,业内人士透露,家长购买的200元一盒的保健品,其成本可能连20元都不到。单一的保健品只能提供一种或两种营养补充剂,可以说,家长们花的大多都是冤枉钱。而从吸氧到打氨基酸,高考补品也开始向医药领域扩展,这样的趋势也让人非常担心。
专家特别提醒,如果滥用医疗用品,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可能给健康带来风险。当长期服药形成药物依赖,就会打乱正常的身体规律,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专家说,并不是所有的补品都有用,更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要补。补品说到底,心理作用胜过实际效果。补得不好,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咨询一下身边高考过的前辈,没吃过补品而成绩优异的大有人在。健康均衡的饮食,轻松乐观的心态,才是对考生最好的帮助。至于越来越热的高考补品市场,也迫切地需要细化管理,使之更规范有序,防止不良商家乱炒作赚黑钱,别让不恰当的进补损害孩子们的健康。